农牧交错带农业现代化经验
关键词:论文发表,期刊论文,职称论文,畜牧论文发表
通过剖析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农牧交错带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经验,得出中国农牧交错带农业现代化发展启示,为学者研究中国农牧交错带农业现代化问题奠定研究基础,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及可持续发展的经验研究,同时为确定中国农牧交错带不同阶段不同类型地域农业空间格局优化方向及发展定位提供路径建议。
[关键词]农牧交错带;农业现代化;经验与启示
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中国将进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向富裕社会迈进的“后小康”时代。这意味着乡村振兴战略将进入全面推进实施的新阶段,对乡村产业发展、环境建设、宜居水平、治理现代化以及城乡关系等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要求中国持续推进农业现代化将建设,因此亟需关注中国生态脆弱带农牧交错带的农业现代化发展。
1发达国家农牧交错带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经验总结
1.1法国农牧交错带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经验
法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居世界领先水平,是欧洲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代表国家。土地资源充足、生产条件优良是法国农业的根本特点,为法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诺曼底位于法国西北滨海地区,降雨分布较均匀,雨量较大,温差小,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是理想的草地畜牧业生产区,是典型的农牧交错地区。该地区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创新农业经营模式,提高农业商品化、专业化程度。同时,政府在法国农业机械化及规模化发展进程中提供了有利政策,促使法国农牧交错带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其发展经验如下。1.1.1制度政策层面。(1)注重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20世纪80年代,法国提出了“理性农业”的思想和发展标准,认为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不应只注重生产者的经济效益,还应当兼顾生态环境保护与消费者需求的利益。该思想的提出要求法国政府部门、农业生产经营者等从行为及制度上重视生态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例如:在农业生产环节中,不可使用转基因技术或合成化学品,如需使用农药,须经过严格审批;政府规定全部餐厅菜谱中五分之一的菜品为绿色环保农产品;同时,法国有完整的农产品质量标准管理体系,是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有利支撑。(2)构建了完善的农业推广服务体系。法国农业推广服务体系包含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转化三个阶段。该体系机构设置细化合理,培养对象包括农业工人、农业技师及农业科研人员,面向不同培养对象设置差异化培训内容,服务机构包括科研院所、新型经营合作组织、专门教育机构及农商会,能够满足各阶层、各阶段的服务需求。经过系统培训的职业农民,每年需定期参加科研成果运用能力培训,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在法国,农业科研项目的研究重心是新品种及技术的攻关,一方面解决农业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从技术层面进行农业创新研究。1.1.2发展模式。法国农牧交错带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多样,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生态村庄”发展模式。20世纪70年代,工业化迅速发展导致环境污染问题严峻,该地区开始注重治理工业污染,同时从可持续角度出发,合理布局调整农业发展模式。通过改善农村发展方式,“生态村庄”模式逐步完善。该模式的核心是:以有机农业生产取代传统农业生产,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目前该模式已成为西欧各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其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政府引导补贴的生态有机农业;二是农工商综合体进行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三是重视市场营销,扩大产品市场需求。此外,“生态村庄”模式的衍生产业,如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及生态村体验等也发展迅速。
1.2美国农牧交错带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经验
加利福尼亚州别称黄金州,是美国农牧交错带最典型的地区,南邻墨西哥,西濒太平洋,人口数量在美国各州(区)中位列第一,是美国经济与农业最发达的州,也是国家最大的“菜篮子”。该州面积面积41.1万km2,其中农业用地占全州30%,类型主要为灌溉农业。农牧产品多达几百种,棉花产量第二,稻米产量第二;是全国重要的肉、蛋、奶类产品主产区;美国农牧交错带农业现代化属于节劳型兼科技型发展模式。人少地多,人力短缺的农业特点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该地区通过扩大种植面积,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拓宽农业机械化使用覆盖面,最终走向了化学化、生物化、工业化农业发展道路。农业现代化经验及启示如下。1.2.1制度政策层面。(1)制定产权明晰的土地管理制度。1862年美国颁布《宅地法》,促使小农土地所有制迅速发展,然而这种制度与美国当时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相矛盾,产权明晰的土地租佃制应运而生。土地租佃制扩大了土地规模,逐步形成了规模化生产经营的基础条件,为美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为了充分保障规模化经营,在制度层面,美国土地交易采用产权分离模式,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其中,土地所有权分为地下权、地上空间权及地面权,三种权益可分别转让,政府无权任意征用或拆迁。在土地流转改革中,美国政府主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扩大种植面积,实现集约化与规模化经营,提高单位耕地面积产量;二是保护生态环境,保持土地的永续利用功能。(2)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美国农场规模的扩大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联邦政府及各州政府均设立了政府农业代言人,为农业现代化发展争取有利政策。主要包括以下政策保障措施:一是农业税收优惠政策。农业投资在美国被称为合法的“避税所”,因此,美国政府出台了大量个人所得税、投资税等与农民利益相关的优惠政策。二是农业生产法律法规。美国农业生产法律法规涵盖不同农业生产主体,包括政府、农业企业及农场主。内容既包括生产行为的具体规范及要求,也包括农业经济发展等政府干预行为规范。三是金融信贷政策。美国农业资金的主要来源是金融机构信贷,不同类型的农业贷款周期不同,能够满足不同规模农场主或农业企业购买生产要素的需求。同时,为占据国际市场份额,美国出台农产品出口补贴、出口加强计划等政策,保证美国农业科技资金充足。四是农业管理职能部门职权明确。农业部是美国第二大职权部门,其职能设置范围包含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及产后。保证了美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管理的高效性。(3)构建功能完善的农业经营服务体系。美国近5万个农业合作组织,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纽带,也是农业经营服务体系的中坚力量。美国农业服务体系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极为成熟,服务范围涉及农业生产性服务及农民生活的间接服务。农业服务体系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法律、生产资料、金融服务等,还为农业人口提供教育、社保及卫生医疗等服务。据统计,美国大约15%的人从事农业服务产业,而仅有2%的人为农业人口。美国农牧交错带农业服务体系的主体是各类农业服务企业,其中部分服务于农业部门,如生产资料的经销商,其余服务于农业及城市部门,如律师事务所、农业销售企业等。这类农业服务企业与各农场长期合作,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而且推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1.2.2发展模式。美国农牧交错带农业现代化主要采取农业生产专业化、产业化模式。农业生产专业化方面,该地区依据区域差异性,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划分不同区域的农业生产专业化分工,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各区域生产带的农业生产环节,均由专业公司分工负责,生产经营专业化程度较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各州均构建了农业产销一体化的全产业链供应体系。具体而言美国农牧交错带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包括三种:一是纵向一体化模式,指由单一企业完成产前、产中及产后完整农业生产环节,实现规模效益最大化。二是横向一体化模式,指各个农业企业及农场,依据自身特点和优势进行专业化合作,合理控制企业规模,降低生产及运营成本。三是公司+农场模式,指不同企业和农场结合市场经济情况合理组织生产,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降低了经营风险。三种产业化模式的施行,使得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同时确保产业链上各行业企业实现效益最大化。
2发展中国家农牧交错带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经验总结
2.1巴西农牧交错带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经验
巴西农业生产条件优越,资源利用率较低,20世纪60、70年代,巴西政府制定了完善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计划及相关配套政策,促进了巴西农业现代化发展。位于巴西东南部的圣保罗州面积24.8万km2,占巴西总面积的2.9%,该州东部沿海地区为平原,其它地区为高原,是典型的农牧交错地带。圣保罗州农牧业发达,农牧业产值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左右,其农业生产技术居巴西领先水平,农产品品种较多,主要包括谷物类、肉蛋奶类、咖啡、水果等。圣保罗州拥有农业耕地、牧场及经济林占地19万km2,农牧业产值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左右。畜牧业和饲养业产品包括猪、牛、羊等,家禽屠宰量居全国第二。其农业现代化发展经验如下。2.1.1农业投资渠道多样化。巴西农牧交错地区的农业投资主要包括政府投资、私人投资及低息农业贷款。政府投资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二是加强中、小农户的农业补贴。私人投资主要通过鼓励国外及国内私人资本投入农业,弥补国家财力投入不足。低息农业贷款则为农户购买种子、化肥等基本生产资料提供资金支持,由依据占地面积确定贷款金额及贷款方式,转变为按农业生产成本需求确定贷款金额,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农业生产资金短缺的问题。2.1.2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巴西农牧交错地区农业科技投入大,农业生产各环节的机械化普及率较高,种类齐全。国家成立了农牧业研究中心,该中心隶属政府,并下设多个子中心,为全国提供农业技术成果普及等服务。同时,各子中心与高校、农技推广站等部门联合,打造了产学研一体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生产技术投入不断加大,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随着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生态技术逐步受到重视,其中,循环农业的推广取得了良好效果。2.1.3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巴西农牧交错带的农业合作组织及农业协会在巴西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占重要地位。圣保罗州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如咖啡、大豆等,通过金融支持促进优质农产品出口。在农产品生产、销售过程中,农业合作社参与产前种子、农机的提供,产中技术支持和监督,产后销售全过程,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2.2以色列农牧交错带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经验
以色列是典型的干旱缺水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可利用量仅为271m3,沙漠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7%,年蒸发量达2500mm。但是由于他们发展了先进的节水用水技术,“不毛之地”变成了“粮果之乡”。以色列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其自然资源条件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极为不利。阿拉瓦谷地位于以色列南部,毗邻约旦,降水量极少。阿拉瓦谷地处低纬度地区,其周年光照强度极高,该地海拔较低,年温差较小,冬季最低温度不低于10℃,夏季最高温度可超多40℃,从温度及光照角度看,该地区是进行冬季农业生产的理想地区,是典型的农牧交错地区。以色列依靠一整套节水制度与措施,在河谷地区有了发达的农业,在沙漠中建起了片片绿洲,使以色列的农业挤身于发达国家的行列。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以色列农牧交错地区农业现代化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以单产创收;二是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三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打造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以色列农业经营的组织形式主要包括集体农庄(Kibbutz),合作社(Moshava)及个体农户(Moshava)。这三种经营主体占有耕地分布比例相近,所创造产值分别占以色列农业总产值的32%、46%和22%。其农业现代化发展经验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2.2.1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发展可持续、无污染的高效持续农业时,以色列在其主要研究领域,如农业生物技术、农业节水灌溉技术、计算机定位技术及遗传工程等领域,均取得了较高成就,从根本上打破了以色列的农业发展科技困境,步入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以色列喷灌与滴灌技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农业灌溉技术,水资源的利用率高达90%以上,每1mm降水可生产粮食2kg,其喷、滴灌技术已推广到80多个国家。先进技术既能节省资源,又能够提高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生态现代化。2.2.2健全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以色列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研发为支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农业法制为保障。其产业化经营模式主要包含四种: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企业型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全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促使以色列农业发展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形成了农民组织化、市场法制化、合约化与产业化结合的经营发展模式。2.2.3因地制宜集约型农业发展模式。以色列70%的国土面积属沙漠半沙漠地区,土地资源及水资源短缺,属于严重缺水的国家,自然资源条件决定了以色列必须发展节水型、集约型农业。高科技的应用,极大地降低了农业用水量。集约化生产方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及农产品产量。以色列除农业技术推广外,民间从事农产品研发的机构数量逐渐增加,涉及领域广泛,机构科研人员素质普遍较高。农产品研发机构依据本国实际情况制定技术研发方案,既能够解决本国技术难题,又能够将研发技术成果推广到世界各国。
3国外经验对中国农牧交错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启示
3.1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农业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要提升农业竞争力,应当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农牧交错带比较,在科技创新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通过借鉴国外经验,一是应增强与先进的国际农业科研院所、企业、高校合作,引进先进农业生产、加工技术。二是重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依照北方农牧交错带不同区域自然资源禀赋,建立符合当地农业生产特点的推广体系,包括生产服务及农业科技培训等,为农业生产各环节提供完善的技术及智力支持。三是增强农民生产科技投入意识,普及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生产、农牧民增收的利好性,从技术层面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持续动力。
3.2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纵观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农牧交错带的农业资源禀赋,美国是典型的人少地多,日本人多地少,法国人口及资源充足,各国均依照各自资源禀赋形成了适合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因此,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应借鉴国外经验:一是以比较优势为农业生产原则;二是以打造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农业产业为目标;三是避免盲目照搬国外模式,应尊重区域差异,充分挖掘自身区域特点,找寻基于区域差异的北方农牧交错地区的多元化特色农业发展路径。
3.3构建绿色生态农业服务体系
通过国外农牧交错带农业现代化发展经验分析发现,完善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实现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产业化、绿色化,为农业生产提供生产资料、科技创新、运输销售及售后等一系列服务支持。一是应打破传统农业组织,以产业链条为主线,创新农业合作组织形式,结合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目标,建立专业化的全产业链绿色生态农业服务体系。二是提升小农户的参与度,健全农业组织的运营机制,加大政府对其保障力度,提升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国际竞争力。
3.4打造新时代的城乡融合
城乡融合发展的要义在于强化城乡地域系统极化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扩散效应,构筑城乡命运共同体,形成城乡发展的立体空间和网格结构。打造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城乡融合,一是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同时,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及乡村实际,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与新时代特点的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二是将城乡融合与特色村庄建设相结合,打通城乡产业发展通道,健全发展机制,夯实农业现代化发展基础。
3.5充分挖掘农业多种功能
多功能农业是对传统发展范式忽视乡村空间差异、利益相关者诉求与基层农民利益的一种修正,农业除了食物和纤维生产功能外,还承载有可再生资源管理、生态服务、文化传承、生物多样性等诸多功能,反映在收入多元化、经营多样化等不同侧面。因此,挖掘农业多种功能,一是要把多功能农业作为乡村发展的基础;二是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挖掘农业文化传承、生态涵养等拓展价值。充分发挥政府功能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找到合适的挖掘方式,提高农业增收增效能力。
[参考文献]
[1]魏后凯,苑鹏,芦千文.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研究的历史演变与理论创新[J].改革,2020(10):5-18
[2]马欣,田志宏.巴西农业支持政策分析与借鉴[J].经济问题探索,2015(03):14-18
[3]孙亮,商蕾.巴西农业发展及其现代化[J].世界农业,2014(05):160-162
[4]张倩红,以色列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举措和经验探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1(04):39-42.
[5]邓启明,黄祖辉,胡剑锋.以色列农业现代化的历程、成效及启示[J].世界经济,2009(07):74-78.
[6]刘彦随.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地理学报,2018,73(04):637-650.
[7]房艳刚,刘继生.基于多功能理论的中国乡村发展多元化探讨—超越“现代化”发展范式.地理学报,2015,70(2):257-270.
[8]陈秧分,王国刚,孙炜琳.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业地位与农业发展.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18(01):20-26.
作者:赵坤 何晓瑶
本站在期刊投稿行业10余年,200000稿件作者放心的选择,1000多家省级、国家级、核心杂志社长期合作。省级、国家级、核心杂志社长期合作。24小时服务电话:400-811-9516
本文章来源于知网、维普、万方、龙源、中国期刊网等检索数据库。本文献已经发表见刊,版权属于原作者和检索平台,如需删除请联系本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