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论文

现代渔业经济现状及困境

2021-07-23 09:18:21 xueshulunwen 51

关键词:论文发表,期刊论文,职称论文,渔业论文发表


    广东是我国的渔业产业大省,水产品总产量、渔业经济总产值均居全国前列,为广东省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然而,在广东渔业快速发展的时期里,现代渔业发展存在发展方式粗放、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问题突出等制约因素。本文根据广东省现代渔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了目前渔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广东现代渔业供给侧改革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提出要做强广东水产苗种,提高种业竞争力;完善渔业资源和生态保护政策;加快转型升级,打造产业集群与区域协调发展;实施科技兴渔,加快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发掘产业价值,建立信息服务平台,为政府部门进一步制定和实施发展现代渔业的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渔业经济;水产品;现代渔业


  广东是海洋渔业大省,也是水产品生产、消费和出口大省,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广东省政府“渔业强省”的战略规划引导下,广东渔业大力发展现代渔业,制定和完善符合实情的现代渔业政策,集约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保护渔业生态环境,加快渔业生产现代化。2019年广东省渔业经济总产值(3623.94亿元)位居全国第2,仅次于山东;水产品总产量(866.4万t)位居全国第1,为广东省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然而,在广东渔业快速发展的时期里,现代渔业发展存在一些制约的因素,如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等,渔业产业发展中存在发展方式粗放、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比较突出。


  1广东渔业发展现状


  1.1渔业经济总产值


  广东省海洋面积广阔,海岸线绵长,渔业资源丰富,是我国渔业经济大省。根据2016—2020年广东农村统计年鉴统计数据显示,广东渔业总体发展态势良好,渔业经济呈现出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势头,通过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渔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产业规模大幅度扩大,各项指标保持增长趋势。水产品市场供给充足,渔民收入稳步增长,二、三产业蓬勃发展。渔业经济发展状况可通过渔业经济总产值来衡量,根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和《广东农村统计年鉴》统计,2009—2018年间,广东渔业经济总产值从1446.33亿元增长到3452.54亿元,占农业(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由19.81%增长到21.6%。2019年广东渔业经济总产值到达了3623.9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为(渔业产值)1458.46亿元,比上一年增长3%;第二产业为(渔业工业和建筑业产值)421.17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6%;第三产业为(渔业流通和服务业产值)1744.31亿元,比上一年增长4%(见表1)。根据2016—2020年统计数据显示,广东省渔业总体发展稳定,渔业经济呈上升趋势,产业结构发生调整,各项渔业指标呈增长态势(见图1)。


  1.2水产品产量


  水产品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之一,近年来,受自然资源约束以及渔业政策调控的影响,渔业发展重心从“捕捞为主”转变为“养殖为主”。2019年广东省全省水产捕捞总量达到137.25万t,同比下降4.67%。其中,海洋捕捞产量119.57万t,同比下降6%;远洋捕捞产量6.78万t,同比增长28%;淡水捕捞产量为10.9万t,同比下降5%(见图2)。养殖业的发展可快速推动水产品产量的提高,不仅可以保证市场上水产品的消费,又可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的供给。2015年广东省水产品总产量达到了858.22万t,比上一年增长了2.62%,水产品人均占有量为79.1kg,比上一年增长了3.4%。2016年水产品总产量持续上升,达到了873.79万t,比上一年增长了1.81%,水产品人均占有量为79.44kg,比上一年增加了0.43%。2017年广东省水产品总产量为833.54万t,比上一年减少了4.6%。


  1.3渔民收入


  随着广东省渔业经济的不断增长,大大调动了渔民的生产积极性,渔民的经济收入也在不断提高。图3显示了2015—2019年间,渔民人均纯收入一直保持上升的趋势。到2019年,广东省渔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21996.75元,同比增长8.43%;人均可支配收入21002.71元,同比增长8.25%。渔民经济收入与渔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息息相关,同时也关系着新渔村的全面建设,因此渔民收入增加是当前渔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点。图32015—2019年广东渔民人均收入


  1.4水产品贸易


  2018年相关渔业数据显示,广东省水产品进出口总量为147.69万t,进出口总额为62.07亿美元,占全国比重为16.69%,位居全国第3位,同比分别增长了7.87%和18.28%。其中,进口量87.29万t,达到26.24亿美元,出口量60.4万t,达到35.8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了5.21%和4.29%(占全国的比重为17.66%,位居全国第2位),贸易顺差9.59亿元。可见,广东省近几年进出口贸易增长较快,总额稳步增长。但2019年受中美贸易战的影响,有所下降,出口量为57.81万t,出口额为32.05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了4.32%和10.56%。1.5休闲渔业近年来休闲渔业受到政府及各级渔业主管部门的重视和大力发展,从2015—2017年年均增长速度为17.91%。2018年全国休闲渔业产业迅猛发展,广东休闲渔业也随之飞速发展,产值达到105.8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00%,占到渔业经济总产值的3%。其中,休闲垂钓、旅游导向型休闲渔业产值、采集业产值、观赏鱼产业产值以及休闲渔业钓具、钓饵、观赏鱼渔药及水族设备产值都大幅度提升。2019年广东休闲渔业产值持续增长,达到118.8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2.29%(见图4)。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广东省渔业经济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是农业、农村经济中重要的支柱产业。


  2广东渔业经济面临的问题


  渔业发展主要依靠产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张,以及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资源发展起来的,然而这些资源是有限的,从而使渔业发展和渔民的生活都面临巨大的压力。目前,广东省渔业发展也面临挑战,由于过度捕捞使资源衰退、水污染日趋严重、渔船经济效益下降、优质渔业品牌少和水产品的价格持续低迷,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水产品价格更是跌入低谷,使渔业可持续发展困难重重。


  2.1区域渔业资源配置不平衡


  广东省现有海洋渔船6.5万艘,渔业捕捞能力已远远超过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违规作业如滥捕滥捞、电炸毒鱼等屡禁不止,水生生物的生存条件不断恶化,一些珍稀的水生野生动物更濒临灭绝。一些地区的渔业发展还会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使渔业资源出现洄流性和共有性不能相匹配。目前,渔业资源衰退趋势未能得到有效遏制,渔获物种低值、幼杂鱼较多,优质海产品比例不高,粤东西、珠江口和北部湾渔场已难以形成大规模的渔汛,部分海域更是趋于荒漠化,可供开发的渔业品种越来越少。


  2.2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广东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极大地受到海域环境污染问题的制约,近十几年来,近岸海域面积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是受生活以及废水、废气和工业残渣排放到近海水域,还有海水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排泄物、渔业用药、未净化的育苗废水等都会造成海域污染。水域的污染会导致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以及水生野生动物的栖息场所的破坏,从而使水域环境出现“荒漠化”现象。人为的过度使用使得海洋污染加剧,渔业污染事件及海洋赤潮频发,严重影响了广东省现代渔业的发展速度。在一些海域进行高密度养殖,会破坏近岸渔业水域的生态环境,影响鱼类幼仔的存活率和繁殖力,渔业资源急剧衰退。从某种程度来说,生态环境价值对海洋资源的重要性超过其经济价值。目前,传统资源开发观念仍然主导着人们的思维,生态价值、环境价值方面的概念尚没有做到深入人心,实际生产和管理中往往被忽略[1]。


  2.3渔业科技实力偏弱


  根据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虽然广东省渔业科技专利占我国前列,但2018年广东省渔业创新科技带来的贡献率仅占据36.87%,相比其它海洋大省和发达国家及地区,广东省的整体渔业科技水平不高,渔业科技推广力度不够,科研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率不高,没有将科研成果运用于疫病防控、质量监管、应急管理等方面,当前大量的研究成果属“闭门造车”的研究,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实践成果。海洋产业技术创新还比较分散,产学研结合科技创新体系不够完善[2]。市场信息反馈不及时,导致有效资源渔民不能及时得到。养殖良种缺乏,主导品种退化,关键技术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


  2.4渔业发展支持力度低


  国家缺乏社会化的服务支持体系,财政支渔不够,科技体系和教育体系支撑薄弱。对水产苗种、良种良法、休闲渔业发展支持不到位,内陆渔业资源保护和修复力度有待加大。对于渔民的教育重视不足,影响了渔民整体素质的提高,难以适应现代渔业发展的现实要求。而在日本,政府每年要花费1亿美元以上获取太平洋国家和周边国家沿海地区的捕捞权,且政府还为远洋渔船提供补贴并帮助其进行渔具的升级改造,以确保远洋捕捞实力。


  3广东现代渔业经济发展对策及建议


  3.1做强水产苗种产业,提升种业竞争力


  种质是广东省现代渔业发展的短板,也是稳定渔业生产的重要手段,种业作为养殖产业链的源头,决定了现代渔业发展的未来。广东省现代渔业的发展要紧密围绕主导养殖品种,发展现代育种新技术,提高现有培养品种的优良性状和抗病能力,加强水产品繁育中心的建设,建设水产种质资源库,提高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和创新能力,提高广东省养殖苗种良种覆盖率,加大新品种的科研攻关,保证广东省拥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水产品种。同时,积极引进新品种,确保全省养殖品种的多样化。在2020年度广东种业高质发展论坛上,相关专家学者呼吁广东要加快推进省级以上良种场的建设和良种场“质量”的监督。扎实推进广东水产苗种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种业竞争力[3]。


  3.2改善生态环境,开展渔业资源增殖


  完善渔业资源和生态保护政策,加强渔业资源保护修复,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是广东省现代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大事,虽然广东省制定了休渔禁渔措施,但是休渔期禁渔期渔民补助有限,导致渔民非法电鱼、炸鱼等违法捕捞时有发生,直接引发了严重的资源衰退。建议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加强伏季休渔和内陆禁渔措施的实施,遵循水域渔业资源繁衍规律,科学的制定休、禁渔时间,在资源破坏严重的区域,适当延长休渔期执行时间长度或划定禁渔区,科学定制网具尺寸大小,减少幼小、低值渔获物比例,提高养护政策的执行效果,促进鱼类资源有效恢复。同时,推行生态环境修复政策,制定适合尾水排放标准,加强宣传和执法监督,增强使用者的资源保护责任感,认真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3.3加快转型升级,打造产业集群与区域协调发展


  广东省现代渔业要发展就要打破现在的局面,统筹优化养殖布局,以环境承载力和养殖容量为基础,制定符合本省实际的水域滩涂规划,划定养殖区、禁养区和限养区,转移清除禁养区内的养殖生产,控制限养区的养殖规模,合理规划近海养殖结构和布局,调减近海养殖网箱数量,发展深水网箱;大力开展海鱼陆养集约化转型,推广标准化健康养殖模式,发展以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为主要形式的设施渔业[4],充分利用内陆优越的自然条件,重点打造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形成产业体系,培育特色主导品种和品牌效应,推广发展稻田养鱼、鱼菜共生等综合生态种养模式;制定休闲渔业发展指导意见,完善休闲渔业扶持政策,推动沿海经济地区发展都市观光渔业,打造具有粤西北特色的民俗文化休闲渔业精品,形成休闲渔业产业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3.4实施科技兴渔,加快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


  近年来,广东省财政对渔业科技投入的力度持续加大,2018年至今累计投入资金近22亿元,实施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23个,带动社会投资资金96.6亿元。有力地推动了主导经济品种育种、水产重大病害防治、深水网箱装备、水产加工技术的突破和创新,但是目前还有大量的研究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成果,且科研院所间缺乏交流,未能形成有效科研体系,从而出现了部分科研工作内容重叠,资源浪费。广东省在今后的渔业发展过程中应当把握好总体方向,对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技术科研难题,如高经济价值的水产品繁育、水产品疫病防控、健康养殖技术、现代渔业设备等方面进行攻关;在现有专家库的基础上,加入基层技术人员,确保政府所制定的渔业政策更具可操作性,更易被渔民所接受。在科技成果应用方面,政府要充分发挥资源整合和引导作用,优化配置科技资源,避免科研重复,鼓励企业参与科技创新,引导社会各类资金投向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强化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地位,形成集科研、中试、成果转化、产业化紧密结合的现代渔业科技创新体系,利用现有的产业园、科技园、新型研发机构等载体,打造渔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产业化示范基地,提高科技在现代渔业中的成果转化率和贡献率。


  3.5科学统筹城乡二元结构协调发展新动能


  渔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效增收,实现富裕渔民,让渔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目前广东在发展养殖产业方面,还是以传统水产品为主,生产成本高,技术含量低。高效高价值的水产品养殖也未能得到有效推广。渔业水域是有限的,因此,科学统筹镇、村二元结构协调发展是县级政府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不仅要利用好现有养殖区域,还要开发新的养殖区域,对于新养殖区域的开拓,还要注意合理规划,杜绝单、散、乱的局面,引导养殖人员树立工业化生产、养殖资源循环利用的理念,将有限的资源经济效益最大化。可通过一县一园(一个县投建一个水产产业园)、一镇一业及一村一品新模式,实施联农带农脱贫新举措,打造县级区域生产、加工、休闲渔业、信息服务、品牌建设等集群一体化现代渔业4.0版。同时,要控制沿海内陆渔业捕捞强度,完善沿海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政策,积极推行以养为主的生产政策,开辟新的生产空间和就业领域,健全涵盖渔民在内的教育、医疗、生活等社会保障体系,为上岸渔民提供丰富的就业选择和条件。


  参考文献


  [1]黄凤.广东海水养殖渔业资源的资产化管理研究[D].湛江:广东海洋大学,2016.


  [2]赵增华.广东“蓝色崛起”中的政策创新研究[D].湛江:广东海洋大学,2012.


  [3]袁晓初,朱泽闻,包振民.我国水产种业体系建设政策的供给及演化[J].中国渔业经济,2014(06):4-14.


  [4]吴旗韬,陈伟莲,李苑君,张虹鸥,周晴.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渔业强省的思考[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9(09):84-88.


  作者:吴锦辉


本站在期刊投稿行业10余年,200000稿件作者放心的选择,1000多家省级、国家级、核心杂志社长期合作。省级、国家级、核心杂志社长期合作。24小时服务电话:400-811-9516


本文章来源于知网、维普、万方、龙源、中国期刊网等检索数据库。本文献已经发表见刊,版权属于原作者和检索平台,如需删除请联系本站站长。

首页
学术期刊
学术论文
投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