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论文

冷水鱼流水养殖及病害防治技术探讨

2021-04-06 09:31:09 xueshulunwen 17

关键词:论文发表,期刊论文,职称论文,渔业论文发表


本站在期刊投稿行业10余年,200000稿件作者放心的选择,1000多家省级、国家级、核心杂志社长期合作。省级、国家级、核心杂志社长期合作。24小时服务电话:400-811-9516


摘要:渔业产业是支撑社会经济平衡发展的关键行业,随着当下渔业规模的不断扩增,无论是传统的冷水鱼流水养殖方法,或是针对鱼群的病害防治技术,均不再适用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基于生态渔业背景下,对冷水鱼流水养殖及病害防治技术展开研究。在此过程中,为了提升冷水鱼流水养殖的成活率,提出选择冷水鱼流水养殖场地、布设冷水鱼流水放养密度、合理规划对冷水鱼日投喂量等方式;并从多个角度,对冷水鱼流水养殖常见病害进行分析,以此结合养殖的实际环境,提出与不同病害问题相匹配的防治技术与措施,以此避免由于水质不耐受等问题造成的鲟鱼、虹鳟冷水鱼流水养殖病害现象,提升冷水鱼流水养殖产出量,带动渔业生态化与经济化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生态渔业背景;冷水鱼养殖;流水养殖方法;病害防治技术


当下渔业产业的发展在社会中呈现一种高速发展趋势,在这一社会背景下,群体生活质量显著性提升,与此同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重视对自身膳食营养的匹配[1]。而鲟鱼、虹鳟等鱼类由于具有味道鲜美、蛋白质含量丰富等特点,深受群众喜爱,因此,鱼类养殖业的发展在社会中具有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与此同时,人工鱼类养殖业的发展也受到市场的关注,并且现代化技术也实现了对地质条件的有效勘察,因此地下水也为鱼类养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及条件。截至目前,我国鲟鱼、虹鳟等人工养殖基地在产业内的规模正逐年呈现扩张趋势,养殖渔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对社会经济效益的提升。但与此同时,在养殖鲟鱼、虹鳟过程中,一些潜在的问题也愈发显著。传统的冷水鱼流水养殖方法只适用于小规模养殖场地,当养殖区域被扩大后,冷水鱼流水养殖的成活率显著降低。如将池塘养殖与工厂化循环流水养殖的有关技术进行集成,实现传统池塘的“开放式散养”到“集约化圈养”的转变,具有节水、节能、高效、高产、环保等特点[2]。但该方法不适用于大规模的养殖区域。而除了养殖手段存在问题以外,病害现象也是影响冷水鱼流水养殖成活率的主要原因。若不及时解决问题,将导致人工渔业在未来市场的发展呈现下坡路趋势。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导致冷水鱼流水养殖产业被市场淘汰。基于此,本文将以冷水鱼种群中的鲟鱼、虹鳟为研究代表,在生态渔业背景下,开展冷水鱼流水养殖及病害防治技术的研究。


1生态渔业背景下冷水鱼流水养殖


1.1选择冷水鱼流水养殖场地


为了保证在冷水鱼流水养殖过程中鲟鱼、虹鳟的存活率,在研究中,应关注冷水鱼流水养殖场地,致力于为鲟鱼、虹鳟提供一个相对适宜的生存与生活的环境[3]。为此,在选择鲟鱼、虹鳟养殖场地的过程中,可选择植被生长或被保护条件相对较为优越的森林保护区域,利用林木底部流淌的自然地下水或天然山泉水,对鲟鱼、虹鳟进行流水养殖。考虑到此种养殖地区相比传统的人工养殖地区较为特殊,为了确保鲟鱼、虹鳟等具有充足的氧气支撑,可选择与山泉或瀑布邻近的水资源作为养殖区域。山泉水或瀑布水在高处掉落过程中,会使水体富含充足的氧气,且山泉水的温度常年维持在7.0~16.0℃,此种环境与条件十分适宜鲟鱼、虹鳟生存[4]。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优先选择与周边接触距离较近的地表层,由于此种地区可为鲟鱼、虹鳟养殖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因此更加适用于冷水鱼的流水养殖。在上述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对冷水鱼的流水养殖301区域进行设置。考虑到大型养殖区域的建设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5],可在设置养殖区域时,采用建设并联排鱼池的方式,对鲟鱼、虹鳟的生活环境进行布设与规划。如,设计长度为16.0~18.0m、宽度为2.50~3.50m的长方形鱼池,在养殖鱼池中设定进水口与排水口,并在排水口区域附近安装捕鱼网[6]。同时,设定鱼池的池底保有1.0%~3.0%的坡度,规定进水池的水深在0.7~0.9m,出水池的水深在1.1~1.3m。在鱼池底部布设坡度更加有助于对鲟鱼、虹鳟的粪便与垃圾进行处理,并且在鱼池的进水区域内,设置具有一定高度的跌落池,此种方式可以增加或保有鱼池中水分的含氧量,从而避免鲟鱼、虹鳟在养殖过程中受到缺氧的影响。


1.2布设冷水鱼流水放养密度


在完成对鲟鱼、虹鳟流水养殖环境的设置后,应全面考虑冷水鱼流水放养密度对产出鱼量的影响。通常情况下,采用高密度集中的方式对鲟鱼、虹鳟等冷水鱼进行流水放养,会使鱼类的生存受到水体温度、水体含氧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当鱼池中鲟鱼、虹鳟的占有密度较高时,对水体的耗氧量也将呈现显著提升趋势,因此对于养殖水体中的含氧量有一定要求[7]。另外,当水体中鲟鱼、虹鳟的密度过于集中时,鱼类生活产生的垃圾与代谢物质显著增多,此种现象会对冷水鱼流水养殖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在布设冷水鱼流水放养密度过程中,可根据鲟鱼、虹鳟的年产量,对其进行规划(通常情况下,鲟鱼、虹鳟的年产量在20.0%~30.0%)。


1.3合理规划对冷水鱼日投喂量


为了确保鲟鱼、虹鳟的产出质量,应在流水养殖过程中,对冷水鱼日投喂量进行合理规划。在此过程中,应结合鲟鱼、虹鳟冷水鱼对日常营养的需求,对其饲料营养标准进行制定[8]。如表1所示。除上述表1中提出的冷水鱼日投喂营养需求,还应当在投喂的饲料中掺入少量的维生素混合物质与矿物质混合试剂,用于满足鲟鱼、虹鳟冷水鱼对脂肪酸物质的需求。当鲟鱼、虹鳟冷水鱼对脂肪酸的需求无法满足时,鱼类会出现烂尾或休克等病害危险,并且在选择饲料供应商过程中,应尽量选择市场信誉度较高的生产单位,以此确保购进饲料中的微量元素可满足鱼类需求。在上述提出相关条件的基础上,对冷水鱼日投喂量进行规划,在此过程中应全面考虑到养殖区域的水体温度,当鱼池水温在10.0~20.0℃时,每日投食诱饵的频率应控制在2.0%~3.0%,且每日投放的次数应为2.0~3.0次[9]。当鲟鱼、虹鳟处于育苗生长阶段时,需要每天至少投喂3次饲料,分别为早、中、晚,且每次投放饲料的总量应占全天摄入营养量的40.0%~50.0%。在每年的11月份、12月份,及次年的1月份与2月份时间段,此时水体温度相对较低,导致鲟鱼、虹鳟的生命体征较差,进食情况也相对较差,仅需在每天13∶00—16∶00,投放一次诱饵即可,投放量适当降低在1.0%左右。为了降低饲养的鲟鱼、虹鳟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生存干扰,可定期或及时对养殖鱼池进行清洁处理,确保养殖鱼池的清洁,降低鲟鱼、虹鳟的群发性疾病出现概率[10]。此外,可选择15d作为间隔期,配制浓度2.0%~4.0%的食盐溶液浸洗5~10min,对其进行有效消毒处理,减少细菌性烂鳃病、原虫病、三代虫病等疾病的发生。或定期在食场周围遍洒漂白粉、敌百虫进行杀菌、杀虫,用量要根据食场的大小、水深、水质及水温而定。


2冷水鱼流水养殖常见病害


为了降低冷水鱼流水养殖过程中病害对鲟鱼、虹鳟存活率的干扰,本章将对冷水鱼流水养殖常见病害展开分析[11],总结分析内容如表2所示。表2为冷水鱼流水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类型,这些病害均会对冷水鱼流水养殖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带来损失,为了降低损失,本文将结合冷水鱼流水养殖现状,对病虫害防治技术展开研究。


3病害防治技术


为了降低冷水鱼流水养殖过程中病害现象的发生,在进行鲟鱼、虹鳟养殖过程中,其主要工作为定期执行对鱼池的清洁处理工作与鱼体健康检查工作。在此过程中常规的检查方式为直接检查法,即在清理水池或投喂诱饵的过程中,肉眼观察鱼池中的鲟鱼、虹鳟是否存在表层破损现象。倘若存在上述现象,应及时对鱼池中发病的群体进行集中隔离处置,并在此基础上选择部分鱼苗作为检测样本,对其表皮组织进行显微镜复查,分析出现鲟鱼、虹鳟病害的原因。为了避免传染性疾病对鱼池中的鲟鱼、虹鳟造成损害,可采用撒药、注射疫苗等方式对其它鱼群进行免疫工作。针对已受到病害影响的鱼苗,应结合其病害的发生等级,对其进行药物治疗处理,并保持病害鱼体的生活水池干净、清洁,避免鱼体受到污染物质的二次污染。当鱼体完成繁殖被打捞上来的过程中,应注意打捞行为的规范性,避免渔网、运输船只等对鲟鱼、虹鳟等造成表皮损伤。在完成对鱼体的打捞行为后,采用2.50%~3.50%的生理盐水对鱼群进行消毒浸泡。倘若在此过程中,鱼群已出现发病问题,可尝试使用同等浓度的水杨酸、亚甲基等药物试剂,对鱼群进行浸泡治疗。在此过程中,应严格控制药物试剂的用量与使用方法,即在使用一段时间的同等药物试剂后,也应更换药物品牌或试剂的投喂方式,以免鱼群产生耐药性。此外,考虑到对冷水鱼流水养殖过程中,水体循环也会对鱼群的健康造成威胁。因此,在上述相关工作实施的基础上,可采用控制水体循环量的方式,对养殖水体进行处理,以此避免由于水质不耐受等问题造成的鲟鱼、虹鳟冷水鱼流水养殖病害现象,完成在生态渔业发展背景下冷水鱼流水养殖病害防治的研究。


4结束语


本文从生态渔业背景下冷水鱼流水养殖、冷水鱼流水养殖常见病害、病害防治技术3个方面,对生态渔业背景下冷水鱼流水养殖及病害防治技术展开研究,并提出选择冷水鱼流水养殖场地、布设冷水鱼流水放养密度、合理规划对冷水鱼日投喂量等养殖方式,结合鱼群常出现的出血病、真菌类疾病、肠炎、烂鳃病、寄生虫疾病,提出对发病的群体进行集中隔离处置、严格控制药物试剂的用量与使用方法、控制水体循环量等方式,对病害技术展开研究,以此解决渔业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确保渔业在繁殖鱼体过程中,可对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优越的基础,以此实现社会产业的升级。


作者:方会卿 单位:石家庄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本文章来源于知网、维普、万方、龙源、中国期刊网等检索数据库。本文献已经发表见刊,版权属于原作者和检索平台,如需删除请联系本站站长。

首页
学术期刊
学术论文
投稿咨询